生育的问题

最近对生育的话题有所关注。

首先看到的是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,来自“博雅好书”,文章名《女性身体怎么变成了一个公共空间》。其中谈到了母体和胎儿之间的关系,从“和谐共生”的观点至“竞争性的关系”的转变,从胎儿基本被忽视,即不被视作一个“人”,到胎儿被建构为一个“人”的历史转变——胚胎摄影术产生后,借助医学技术可以清晰看到或模拟出胎儿的形状,这促进了胎儿作为“人”的建构,与此同时,母体似乎成为一个“器皿”,本来属于私密空间的怀孕问题,更加得到社会关注,禁止堕胎的国家法律开始严格干涉母亲对自己身体的处理。文章由怀孕史考察社会文化,主要是欧美的社会文化问题,很学术化,不太好懂。与此相关,要主推的是《怀孕文化史:怀孕、医学和文化(1750-2000)》([英国]Clare Hanson著,章梅芳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年)这本书。我们中国没有禁止堕胎的文化,这对于理解中国的怀孕问题似乎意义不大,不过,文章提到将胎儿视为一个“病人”的观点,倒让我觉得有些意思,胎儿是病人的话,那么,是否可以说,怀孕就好比是女性生了一场大病。在我接下来看纪录片《生门》的时候,更加觉得这个比方是有道理的。

《生门》是2016年东方卫视播出的纪录片,记录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的故事,目前在爱奇艺上可以看到。这部纪录片拍得特别真实,真实到,有些生猛镜头可能会让人产生不适感,但正是这种真实的不适感,刺激观者的神经,让你在这里既看到生命诞生的喜悦,也看到生活的不易,感到这种真实之下的压抑,有所思考。这样说,是由第二集的一对农村夫妻没钱生娃的故事而引发。怀着双胞胎的产妇随时有大出血的危险,而要保住母子,至少要准备五万元,这五万元把一家人愁翻了。如果钱实在凑不到,那么只能考虑大人小孩保其一,以减少费用……这一家虽然后来艰难借到了钱,顺利生产,但债务未还,又面临着养孩子的问题,尤其这一对双胞胎是早产儿,需要花大笔钱护理,而刚生产完的羸弱的母亲也需要养护,难到举步维艰……这一个真实故事,牵扯了许多可关注的问题:农村合作医疗、农村信贷、“越穷越生”现象、重男轻女观念(双胞胎是女娃,家人有意送人,没钱养当然是根本原因,但送人的主意出得如此果断,也未必不是因为所生的是女娃;送人怕是也不容易送出,收养者首先要负担早产儿病房的护理费用,护理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和健康)等等。所以说,这部片子,不仅是在说生产的事,观者更可以由妇产科这个窗口,看到真实的社会。纪录片所选取的案例,大多是有点特殊的,比如,40周胎死腹中,母体面临危险,必须尽快手术的,比如胎儿畸形需要引产的,比如上述大出血,紧急手术早产的,这种种,让人觉得,怀孕的确很像一场生病,潜伏着危机。

《生门》还在继续看,纪录片有它试图呈现的主题,镜头的攫取也有所考量,在冲击性的画面之外,在具有情节性的真实故事之外,在它可能试图表现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之外,我对于生育的凡俗化的理解,仍是认为,生育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,不必过分紧张,但绝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,需要对自己、对孩子和对家人负责。经济条件具备,身体状况健康,心理成熟,家庭关系稳定,至少满足这些,生育是可以的。此外,提前储备一些育儿的知识,也是对孩子负责的做法。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